第一部分 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院簡介
我公司于2002年成立了巖土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工程咨詢、測量、勘察、巖土工程設計、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勘察設計、管理系統研發、應急搶險等工作。
2015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我公司開拓創新、先行先試,以巖土工程研究所為班底成立了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及工程技術研發,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和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國土空間規劃、土地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水土污染治理、生態環境工程規劃設計等業務。
企業使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實現自然和諧統一。
核心價值:誠信、創新、綠色、和諧、共享
發展理念:加強合作,打造利益共同體;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優質服務,與客戶實現共贏。
戰略目標:確保整體業務規模與盈利能力的穩定,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研究,為實現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企業愿景:設計未來,創造卓越,鑄造品質,成就第一。
技術團隊:規劃院和北京碳信咨詢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和三明大學共建了美麗中國研究院,聘請了知名學者、教授、博士組成了科研團隊。目前,規劃院擁有各類技術人才60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級高工8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10人,團隊中有博士10人、碩士12人?,F擁有地質災害管理及預報預警系統研發和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2個研發團隊。
成果業績:先后完成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地質災害勘察設計、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土地規劃設計、生態保護修復設計、相關科技研究等1200余項。獲得國家優秀工程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5項,省部級優秀工程獎12項。出版《寶雞地區黃土地質災害特征機理與危險性評價》、《陜南山區滑坡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專著,公開發表論文130余篇。主要代表成果有:
(1)完成了黃土地區基坑失穩模式的研究,提出了黃土地區深基坑設計與計算方法,發表多篇論文并在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做《黃土基坑工程的理論與實踐》特邀報告,在立豐購物廣場設計和施工中充分利用了上述原理和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控制回灌水位的“變形控制理論”。該原理先后應用于40余項深基坑工程,為院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同時對西安地區特別是興慶湖地區的基坑設計施工具有指導意義,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設計項目《立豐購物廣場基坑及降水工程設計》2008年獲陜西省第十二屆優秀工程一等獎,同時在二ОО八年度全國優秀勘察設計行業獎評選中獲巖土工程二等獎。
(2)完成了銅川礦務局下石節煤礦滑坡形成機理研究,通過分析計算,采用錨索框架結合排水孔綜合治理措施,比抗滑樁節約工程造價50%,具國內領先水平。主持的《下石節煤礦滑坡治理設計》項目在陜西省第十一次優秀工程勘察評選中獲省級一等獎。
(3)完成了山區高速公路邊坡滑坡形成機理和防護的研究,先后以多項工程為依托,提出了陜西山區高速公路邊坡滑坡的特點、類型及處理辦法。在2003年抗洪搶險中,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為國家節約投資1.2億元以上。主持完成《勉寧高速公路K30+200~K31+950滑坡勘察》項目獲中國有色系統第十屆優秀工程勘察三等獎。
(4)完成了山西鋁廠東溝泥石流形成機理研究和治理。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機理并采用鋼結構格柵壩治理,壩高35m,計算采用三維有限元法,屬國內首創。論文《山西鋁廠東溝土場泥石流治理》,榮獲有色勘察分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5)完成了CFG樁在黃土地區的應用研究。系統的研究了CFG樁加固機理、設計、施工、檢測方法,完成論文《CFG樁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中的應用》,并在十多項工程中得到應用,特別是在偉豐花園、新建國大廈等高層建筑中的應用,節約資金1000萬元以上。
(6)完成了注漿和灰土帷幕在路基加固中的應用研究。首次提出了灰土帷幕隔水和側向限制變形雙重作用的概念,并在西藍高速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成功,創造效益1600萬元,后又在金裕小區2#樓加固中應用,效果良好。
(7)完成了生石灰樁加固赤泥地基試驗研究。首次將工業廢料?—赤泥作為地基進行研究,并采用生石灰樁改造與加固取得成功,為國家節約直接投資2000萬以上,并節約了大量土地和達到了環保要求,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8)完成了“干拌混凝土夯擴小樁”的試驗研究,將其應用于高速公路的地基加固,特別是2003年西寶高速、西潼高速水毀路段處理中。該工藝的優點是速度快,不中斷交通,因地制宜等。該項目的實施不僅保證了交通的暢通,且為我院創造了2000萬以上的經濟效益。
(9)2008年地震后先后進行了寶雞、漢中等地的應急搶險,完成了《寶雞陳倉區東堡、南堡崩塌應急治理勘察設計》、《寶雞陳倉區香泉中學崩塌應急治理勘察設計》、《寶雞太白縣娘娘廟滑坡應急治理勘察設計》、《勉縣元墩鎮喇家寨6組滑坡應急治理勘察設計》、《南鄭龍溝泥石流應急治理勘察設計》、《寧強縣亢家洞崩塌應急治理勘察設計》等28項勘察治理設計工程。利用面波快速準確地查清了地質災害的特點、規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工程措施,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10)2009年完成了《寶雞陳倉區旺家超市后邊坡搶險》、《寶雞摩天院滑坡搶險》等多項搶險工程,主持完成了《寶雞陳倉旺家超市后邊坡治理勘察設計》、《勉縣周家山青春九組滑坡治理勘察設計》、《寧強鐵鎖關盧家原子滑坡治理勘察設計》的18項勘察治理設計工程,因地制宜的采取了錨桿框架、微型樁、擋墻等工程措施,微型樁治理膨脹土滑坡屬國內首創。
(11)2010年完成了《寶雞陳倉區北坡滑坡治理勘察設計》、《勉縣前山滑坡治理勘察設計》、《寧強鐵鎖關夏家河滑坡治理勘察設計》等30項勘察治理設計工程,因地制宜的采取了錨桿框架、微型樁、擋墻等工程措施,微型樁治理膨脹土滑坡屬國內首創。
(12)2009年至2010年承擔縣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研究主課題負責人,對陜西陳倉、勉縣、寧強、略陽三縣一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單體風險調查評價,建立信息管理與預報預警,屬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已完成階段性工作。
(13)完成了《勉縣膨脹土滑坡災害形成機理研究》、《陳倉區黃土地質災害的成因機理及風險性評價方法研究》、《堆積層滑坡機理研究》、《微型樁加固滑坡機理研究》、《縣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及預報預警方法研究》、《陜南山區滑坡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多項科研任務。
(14)2012年起年開始全身心投入陜南移民搬遷選址和護坡勘測設計、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先后完成《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4萬畝高標準農田設計》、《麟游縣治溝造地項目設計》、《麟游縣土地開發項目設計》、《西鄉縣茶鎮高標準農田設計》、《西鄉縣移民搬遷安置點護坡勘察設計》、《勉縣移民搬遷安置點護坡勘察設計》、《寧強縣移民搬遷安置點護坡勘察設計》等200余項。
(15)2016年起,在完成原有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了《陜西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福建省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三峽地區湖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先后完成沮河上游生態保護修復、藥王山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耀州區一二三道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延長縣安溝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延長縣郭旗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延長縣延河城區段生態保護修復、志丹縣杏子河流域水土共保共治等項目的勘察設計工作。
(16)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王建智和朱有祿同志作為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和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成員,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后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4名,組織學生實習1000余人次。先后參與項目評審200余次,多次參與應急搶險和科普宣傳教育,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社會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第二部分、研究團隊簡介
一、地質災害管理及預報預警系統研發團隊
我公司聯合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業大學、陜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的多名教授、專家,成立了以王建智教授級高工為核心的“地質災害管理及預警預報系統研發團隊”,致力于地質災害的風險管理和預警預報研究。
目前,利用勉縣、略陽、寧強、陳倉災后重建資金,我團隊負責完成了勉縣膨脹土滑坡機理研究、寧強縣堆積層滑坡機理研究、略陽縣堆積層滑坡機理研究、陳倉黃土地質災害成因機理研究、微型樁對淺層滑坡的加固機理研究、縣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研究、縣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研究、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系統建設研究等。通過上述研究,建成了“縣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研發驗收會
縣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系統(CGHRMIS)是在MAPGIS6.7軟件開發包的基礎上,采用.net Framework和C#等開發語言進行二次開發,主要用于我國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對縣域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等相關數據進行信息化管理、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易損性、風險性等進行計算、分析評價、預報預警及風險控制等,以提升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及防災減災能力,為縣域土地資源利用規劃提供技術依據。系統主要包括用戶管理和安全管理、基礎數據(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等)管理、空間分析、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和預警預報及信息發布等功能。
1、系統維護與用戶管理功能
2、基礎數據管理功能
3、氣象數據管理功能
4、空間分析功能
5、縣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功能
6、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功能
7、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與信息發布功能
二、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團隊簡介
我公司聯合西安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工業大學的多名教授、專家,成立了“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團隊”,同時,加強智庫平臺建設,對前期調查、方案設計、施工質量、驗收等過程進行全方位咨詢和控制。打破行政區劃、部門、生態要素界限,對各行業的管理辦法、技術標準、技術措施進行集成,實行了“一張圖”和“一張表”管理,強化了設計方案的系統性、整體性、合理性、科學性,提出了項目組織、論證、設計、審查、考核、驗收的系統解決方案,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致力于以下領域的研究。
1、陜西黃土高原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
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對區域生態安全的影響途徑和機制,研發礦區水土資源保護和利用、采礦跡地水土流失控制、植被重建等生態恢復技術和生態安全保障技術,形成采礦工程與生態修復一體化技術體系并進行一定規模的示范。
2、陜西黃土高原人工生態系統結構改善和功能提升技術
研發和集成現有區域植被的結構調整、穩定性維持及功能提升技術、水土資源與生態系統高效耦合技術、坡面和流域尺度生態系統綜合配置技術,建立區域性植被(含經濟林)-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體系與提升技術標準,開展試驗示范,形成區域人工生態系統結構調整和功能提升技術體系,滿足區域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維持及可持續發展。
3、陜西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與示范
進行陜西黃土高原區域生態系統演變規律研究,重點開展陜西黃土高原區域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和驅動機制、多因子耦合作用下生態修復可持續性維持機制等研究,研究區域水土資源和生態系統空間分布格局、生態系統承載力、利用方向及調控途徑。培育和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生態富民相結合的產業化生態治理模式。
4、陜西省黃土高原區城市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與示范
根據黃土高原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和城市擴張開挖形成高陡邊坡加劇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等現狀,研究黃土高原區城市化地區生態演變規律,闡明城市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及其效應,探討區域生態對城市發展的生態支撐作用,揭示城市化與區域生態的耦合機制,研發城市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與示范,為城鎮可持續發展和讓更多人分享生態福祉奠定基礎。
5、陜西黃土高原生態質量監測、安全評估與預警技術
研究生物多樣性、生態要素及生態功能等生態系統綜合監測方法,制定生態質量長期生態監測的技術體系及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的觀測技術標準,研發生態要素監測的信息采集-實時傳輸-遠程監控的物聯網技術。建立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方法,開展典型生態承載力與產業一致性評價技術研究;探討生態安全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發生態安全閾值和預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構建生態監測與管理系統。
第三部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經驗和重點工程介紹
項目1:沮河上游一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針對沮河流域廢棄礦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水資源短缺、秀房河河水斷流、水污染較嚴重等突出問題,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旅游發展規劃、水土流失防治規劃、生態現狀的套疊分析,采取面(全流域)——線(道路和河道沿線)——點(重要節點)的系統修復和近自然修復理念,采取“生態修復+生態旅游景觀提升”模式,構建五區(照金溝片區、玉門段片區、香山段片區、柳林段片區、瑤曲段片區)、兩帶(河道帶和公路帶)、八節點(南屏映紅、云水金耕、溪山勝境、清蓮漁戲、廟灣碧波、香山禪溪、朱鹮春居、瑤曲陶居)的生態景觀格局。
溪山勝境節點位于秀房溝內,針對秀房河流域廢棄礦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水資源短缺、河水斷流、環境臟亂等突出問題,采取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方法,以小溪、河流、湖泊、濕地、灘涂為依托,通過河道斷面恢復、生態駁岸、河底黏土夯實、跌水、淺潭深潭營造、岸坡防護林建設等措施,恢復一條自然生態野趣的河流,打造黃土高原河道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樣板,建設濕地灘涂、風情綠島、生態停車場、湖光山色、花溪迭影等自然式生態景觀,重現真正的溪山勝境,為發展紅色旅游、促進地方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沮河上游(玉門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效果圖
溪山勝境上游效果圖
朱鹮濕地效果圖
沮河上游現狀
照金老礦修復前
照金老礦修復后
項目2:一二三道溝廢棄礦山綜合整治及區域生態修復項目
該項目以“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重要理念為指導,堅持“系統治理、消除隱患、生態修復、綠化為主、兼顧經濟”五大原則,形成“一片三線”,即以項目區為整片,三條溝道為主線,治理范圍約5.0平方公里。針對項目區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土地資源破壞問題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采取工程措施和綠化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本項目設計脫離以往的單一礦山治理思路,整體規劃,主要采用溝道整平工程、開采邊坡治理工程、廢渣堆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包含水保經濟林建設、梯田改造、谷坊壩工程)、蓄排水系統工程以及道路工程六大技術措施,成功將生態地質調查技術、系統性設計理念、生態修復技術三大新技術應用。項目的實施完成生態重建任務,提高治理區植被覆蓋程度,美化礦區環境,項目共完成生態恢復面積4.25平方公里,造林面積1.72平方公里,栽植經濟林(花椒、構樹、核桃)1000多畝,新增加土地增減掛指標400畝。把廢棄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農田開發等相結合開展綜合治理,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推進全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一二三道溝修復前
一二三道溝修復后
項目3:耀州區遇仙谷廢棄礦山區域生態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耀州區遇仙谷廢棄礦山區域生態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位于耀州區藥王山,項目區范圍沿遇仙谷溝道為主,以兩邊山梁為界,治理范圍約1.5平方公里。
耀州區遇仙谷廢棄礦山前期的礦山資源開采為耀州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礦山的無序長期亂采,致使植被破壞,高陡邊坡裸露,農田廢棄、溝道填埋堵塞,路面碾壓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土地養分整體下降,治理區范圍整體的生態環境脆弱化。
項目遵循系統觀、整體觀和以生態保護修復為主的原則,綜合考慮項目區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將項目區劃分為廢棄礦山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區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區。依據生態恢復的難易程度和治理措施重點不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區又劃分為溝道綜合治理區、溝口高邊坡生態恢復區、水保(經果)林建設區和骨干道路建設四個方面。通過修建谷坊、生態護坡、溝道邊坡災害治理、溝頭防護等工程措施達到保水保土的目的;溝道兩邊山坡采取梯田改造、水保林建設、骨干道路建設等,使項目區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項目實施共完成生態恢復面積0.78平方公里,梯田改造324.0畝,可有效改善區域生態條件,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配合藥王山景區建設,推動當地旅游城市加快發展,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項目4:延河延長城區段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勘察設計
本項目針對延河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以山、水、林、田、湖、城為規劃對象,按照“因害設防、對位配置、突出重點、打造亮點”的原則,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兩手發力”,突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三源齊控”,推進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四水共治”,通過兩岸林草植被恢復改良、植被緩沖帶建設、生態護岸、截污納管、河灘綠化、岸坡緩沖帶、濕地公園和液壓壩水面的建設,徹底改善城區河道缺水、無水、水質不達標的同時,把水留住、蓄水成湖、自然成景。同時針對地質災害頻發、危險性大的現狀,重點對6處地質災害進行了移民搬遷、低效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山體修復工程,確保了120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新增建設用地60余畝用于移民安置點及棚戶區改造工程,為延長縣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延長縣吳家山山體修復效果圖
郭旗溝安置點設計鳥瞰圖